通路王讓你在家輕鬆工作

目前分類:健康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 

文章標籤

55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1、氣管炎:

文章標籤

55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驚!長時間口乾 恐提升口腔癌機率

記者楊晴雯/台北報導

一位40多歲中年男性,因口腔不適,至台北慈濟醫院接受檢查,經診斷後,左嘴角及左側下顎牙齦處分別發現腫瘤,確定二處皆為口腔癌。醫師考量患者未來工作、生活等因素,先採用化療讓腫瘤縮小,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,保留患者大部分原來口腔功能與維持顏值完整,術後該男恢復良好,已重回工作崗位。 

口腔癌為我國25到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,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,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。在台灣,90%口腔癌患者有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的習慣,其餘10%則好發於65歲以上年長者,因基因變化導致口腔黏膜自體修補能力變弱,使得口腔黏膜上皮容易受損,不易自我痊癒,最後造成病變形成口腔癌。 

口腔癌並不是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的專利。除了上述致癌因素外,替該患者診治的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說明,嘴巴有爛牙根沒有處理或配戴不適當假牙,長期造成口腔黏膜磨損,無法修復,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產生病變。另外,長時間口乾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表皮的保護力受到破壞,讓有毒物質有機可乘,造成口黏膜產生惡性變化,而形成口腔癌。夏毅然強調,只要口腔內黏膜有潰瘍且超過兩星期無法癒合的狀況,都可能是口腔癌發生的早期徵兆,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。 
  


目前口腔癌的治療,不外乎以手術切除為主,再配合手術後的電療與化療。針對第三、第四期的口腔癌病人,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直接手術切除腫瘤,雖然快速,但勢必影響到日後的生活。夏毅然說,一般口腔癌手術後,病人的顏值、口腔功能會受影響,使得生活、人際關係產生變化,該院針對口腔癌患者的治療方式,不僅要將癌症腫瘤去除之外,更要兼顧病患術後的生活品質,做全面整合性的考量。因此,先利用化療讓腫瘤縮小,再進行切除手術,使顏面外觀與口腔功能受到的破壞降到最低,讓患者於手術後能自信走入人群,回復正常生活。 

夏毅然也呼籲,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或吸菸民眾、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(含已戒檳榔)原住民,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,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。倘若不幸罹癌,也應保持正向心情,接受正確醫囑,妥善治療,改善口腔健康衛生,口腔癌術後也能獲得很好的恢復。 

文章標籤

55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罹癌風險下降89%:三大「乳癌剋星」食物這樣吃,抑制雌激素讓癌細胞「自動消失」!

乳癌,亦或稱為乳腺癌,是全世界女性最普遍且殺傷力最強的致死病因之一,但不同地區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,卻呈現出相當巨大的差異。專研公共衛生議題的醫師Michael Greger指出,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,只有北美地區的1/6,他認為這和亞洲地區的飲食習慣緊密相關,尤其是亞洲飲食文化中的三種「抗癌食物」。

 乳癌剋星一:綠茶

Greger提到亞洲女性攝取綠茶,可減少1/3的乳癌風險。據癌症醫藥網站《TTAC》的報導指出,綠茶中的「兒茶素」不但是強大的抗氧化劑,它還能阻止癌細胞所需的生長酶,讓癌細胞進入「生長停滯」,並且促進癌細胞「自動凋亡」,更重要的是,兒茶素可以防止腫瘤長出新血管,阻止其入親身體其他部位。

 乳癌剋星二:大豆

Greger認為,亞洲女性常食大豆,也是減少乳癌發作的原因之一。他特別指出,人體食用大豆的生命週期與罹癌率有關,從兒童時代就開始食用大豆製品的女性,罹癌風險最低。而當青少年或成年後才食用大豆,罹癌風險只會下降25%

據《WebMd》報導指出,一項針對73000名中國婦女的研究指出,每日食用13克大豆蛋白質的女性,較每日只攝取不到5克的女性,罹癌率減少11%。紐約大學癌症中心主任Meyers醫生表示:「在亞洲文化中,人們從年輕時就攝取不少大豆,有利於減少中老年時的乳癌發作率。」

 乳癌剋星三:蘑菇類

Greger的研究報告還指出,食用蘑菇可幫助預防乳腺癌,蘑菇可防止引發乳癌的雌激素敏感,每日攝取一定份量的蘑菇,罹患乳癌的機率下降64%Greger如此宣稱。

 營養醫藥網站《Foodrevolution》報導指出,蘑菇含有一種可防止雌激素生長的抑制芳香化酶,(蘑菇是少數含有此種化合物的食物,另一種是石榴),該篇報導並指出,經常食用蘑菇和綠茶的女性,罹癌風險下降89%。同時,蘑菇含有的活性化合物,抵抗腫瘤血管生成與增殖的功能,有助於預防胃癌、腸癌、攝護腺癌等等。

 

文章標籤

55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認識慢性病—狹心症 

1. 冠狀動脈疾病發病的原因

冠狀動脈是負責輸送血液及氧氣到心臟,假使冠狀動脈受損、阻塞,心臟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及氧氣,因而失去功能,患者就有生命危險。 

塞住冠狀動脈的是什麼東西呢?答案是「粥狀斑塊」,一種膽固醇沉積物。健康的血管原本是具有彈性的,但粥狀斑塊會逐漸堆積在受破壞的血管內壁,並引來凝血因子附著和發炎反應,血管變得狹窄又沒彈性,供應到心臟的血流就減少了。假使患者正在運動、大吃大喝、情緒起伏大、身處的環境太冷,心臟的工作量增加,冠狀動脈卻因阻塞而血流不足,患者的心肌會因此缺氧。我們口語中說的「狹心症」,狹窄的地方並不是心臟本身,而是供應心臟的血管冠狀動脈出現了狹窄病變。 

2. 哪些人容易冠狀動脈阻塞?

抽菸:不管是自己抽菸或吸入二手菸,都會大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機會。 
年紀大:年紀愈大,血管受損狹窄的機會愈大。 
男性: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罹患機率,但女性在停經後,罹患的機會就會上升。 
高血壓:血壓上升會造成血管變硬減少彈性,血流因而受阻。 
高膽固醇:會增加血管內形成粥狀斑塊的機會。 
肥胖、缺乏運動、壓力大等其他原因也會讓前述幾項危險因子惡化,因而增加冠狀動脈阻塞的機會。 

3. 冠狀動脈阻塞會出現哪些症狀或併發症?

當血液及氧氣難以進入心臟,心肌缺氧會造成患者不適。心臟跳動愈快,需要血流量及氧氣就愈大,患者的不舒服感會加劇。 

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。患者在情緒起伏過大或在運動出力時,突然感覺胸口像被千斤重物壓住,或整個胸口像被鎖鏈緊擠壓縮,讓人動彈不得。女性患者有時會抱怨有尖銳感的胸痛,痛楚甚至會延伸到脖子、下巴、肩膀、手臂、背部。也有人描述這種不適類似消化不良或噁心嘔吐的感覺。 

另一個常見症狀是喘不過氣。因為缺乏血液氧氣的心臟無法供給身體所需,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。狂冒冷汗、頭暈目眩、虛弱無力也很常見。 

此時患者若繼續情緒激動或繼續運動,不適的症狀會愈來愈嚴重。若停下休息讓情緒平穩,痛楚就有機會消失。 

4. 如何治療冠狀動脈阻塞?

若有胸痛胸悶、呼吸不順等症狀,請務必就醫。醫師會評估患者的年紀、病史、臨床狀況及危險因子,若有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跡象,醫師會檢測患者的心電圖。若心電圖起伏波形顯示心臟肌肉已經因為無法獲得足夠氧氣而壞死,就是心肌梗塞,這時患者要做心導管檢查。

在心導管室內,醫師會在患者的手臂或大腿處穿刺血管,送導管到心臟,並注射顯影劑,我們稱此為血管攝影,目的是要找到冠狀動脈有幾處阻塞和阻塞面積大小,若阻塞範圍較大,需要用氣球擴張或支架手術治療。 

施行氣球擴張術時,醫師會將導管放進冠狀動脈阻塞處,撐開氣球,使氣球壓迫血管壁上的粥狀斑塊。當粥狀斑塊被壓扁一些,冠狀動脈的血流就增多了。 

支架手術的做法類似氣球擴張術,也是先將導管送進阻塞處後張開支架。差別在於,氣球擴張是暫時的,若選擇支架,支架會留在冠狀動脈內,有的支架還能持續釋放藥物減少粥狀斑塊聚集。無論哪種治療法都能打通阻塞,增加冠狀動脈血流,減少心肌壞死。 

若阻塞程度太嚴重,或是血管有多處阻塞,醫師會考慮冠狀動脈繞道手術。醫師會先取下患者身體他處的血管,嫁接在阻塞部位遠端的血管,就像是替損壞擁擠的高速公路另闢一段外環道路一樣,讓心臟肌肉能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。 

5. 冠狀動脈疾病健康注意事項

要治療冠狀動脈疾病得從日常生活做起。首要任務是戒菸,若有困難,可考慮前往戒菸門診諮詢。選擇健康、低糖、低鹽、少油的食物,減少生活壓力,維持適當體重,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。 

患者要依照醫師指示服用藥物,控制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的危險因子,像是降低膽固醇、降低血壓、減緩心跳、調節血糖等用藥。阿斯匹靈能減少血液凝固,減少粥狀斑塊聚集擴大,也有助於預防冠狀動脈阻塞。 

小志志醫師的叮嚀

無論氣球擴張術、支架手術、冠狀動脈繞道手術,都是靠打通障礙或建立新交通來使心臟獲得足夠血液。患者仍需要在術後調整生活方式,認真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,否則冠狀動脈疾病很快就會捲土重來。 

(轉載於早安健康之文章)


文章標籤

556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